潮新闻客户端 泊也
浙中腹地,群山环抱之间,藏着一座千年古镇。本地人执念地唤它“宣平”,而地图却将其标注为“柳城”。当步履碾过青石板的刹那,才惊觉这不仅是地名的更迭,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深情重逢。
青灰色的古城墙如青铜铸就的巨兽,在岁月风雨中屹立于天地间。斑驳的砖石上,宋时的刀光、明时的烽烟、清时的商旅足迹层层叠叠,每一道裂痕都是历史的掌纹。迎恩门巍峨依旧,飞檐翘角刺破苍穹,檐角铜铃在风里轻颤,似在低吟《宋史·地理志》里关于“武义县柳城镇”的只言片语。有人伸手轻抚墙砖,指尖粗粝的触感瞬间接通了时空数百年前,或许也有一位盐商,掸去衣上征尘,驻足于此。
展开剩余79%民俗的烟火,是历史最生动的注脚。正月十五的龙灯蜿蜒游走于街巷,火光映红了白墙黛瓦;复现《宣平县志》“上元灯会,士民同乐”的盛景;三月三的畲族歌会,山歌对唱响彻山谷,汉畲共舞的身影里,藏着明清以来畲汉交融的温情;五月十六庙会人潮涌动,香火缭绕中,是人们对生活的祈愿与敬畏。城隍庙威严肃穆,后龙山寺庙香火鼎盛,一庙一寺,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,也织就了江南独有的人间烟火,承载着一方百姓从南宋到当代的精神图腾。
秋日午后,城南码头的水声漫过唐宋的堤岸。背着画板的姑娘在石阶上描摹江面,笔尖流淌的是《宣平诗稿》里“水绕城南秋似画”的意境;啜茶的老者望着涟漪,笑叹这清响比市井喧嚣更合《园冶》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古训。隔岸青山如黛,稻田翻涌的翠绿里,还摇曳着明清“宣平莲子”的遗韵,一位游客指尖点水,惊起的游鱼,恍惚从《万历武义县志》的书页里跃出。
栾树在白墙黛瓦间泼洒红黄,如古卷中的朱砂。背包客摘下花瓣,夹进旧书:“这颜色,比相机拍的还鲜活。”宣平溪东侧,古桥横跨溪流,桥洞与倒影连成满月。汉服姑娘凭栏轻语:“这桥,圈住了宋元的月、今朝的人。”白鹭掠过水面,翅尖带起的光,恰似《宣平竹枝词》“鹭影波光共一秋”的诗行。
宣平的一条小吃街不长,却刻满光阴的深浅。老茶馆里,畲族山茶氤氲了明清窗棂,茶客抿一口,便品出山风裹着雨露的清甜——茶汤澄黄如秋日的溪水,入口微苦后回甘,仿佛把整个山野的灵气都收在了舌尖。街角的“宣平豆腐坊”飘来豆香,白玉般的豆腐切成方块,淋上秘制酱汁,入口即化,带着山泉的清冽。一位游客买了一块,笑着对同伴说:“这豆腐,比城里卖的要嫩上三分。”
小吃摊前,畲族阿婆正蒸着糯米糍粑,糯米团子裹上桂花糖,软糯香甜,一口咬下,满嘴都是山野的芬芳。隔壁摊位,刚出锅的“宣平馄饨”还冒着热气,皮薄如蝉翼,汤清见底,本地猪肉特有的味道,咬开瞬间在舌尖缠绕,甜润中透着山泉的清冽。一位游客连吃两碗,边走边说,“这宣平馄饨,得让城里朋友也尝尝,连汤都带着水乡的魂。”
街角孩童追逐纸风车跑过,笑声脆得像檐角铜铃,惊飞檐下麻雀—这一幕,竟与老照片悄然重叠。
离别时,游客回望城墙,轻声道:“这哪里是景点?分明是摊开的史书,每一页都住着故人。”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,还有舌尖上宣平豆腐的柔滑、白莲酥的清甜、畲族山茶的余韵。
柳城,一坛窖藏千年的酒,封着宋风明月;一幅晕染畲韵莲香的水墨,笔锋里藏着山水的清音、人文的回响。若你以史为匙,开启这方天地,定会听见——群山在低语建制的沿革,流水在吟诵诗文的传承,而舌尖上,还留着宣平豆腐的柔滑、白莲酥的清甜,让半城千秋,悄然入梦。
发布于:浙江省